信德海事网在12月7日参加的一次电话会议中了解到,全球主要的8大船东组织联合起草一份长达30页的将提交给IMO的详细提案。根据该提案,拟成立一个绿色基金,在未来10年内筹集50亿美元基金,用于研发减少航运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技术。
参与本次提案的8大船东组织包括:
值得注意的是,这8大组织覆盖了航运业内所有板块,并代表着世界上90%以上的商船队。从某种程度来讲,该提案基本代表了航运业的意见。
信德海事网从本次电话会议上了解到,该提案将在明年3月的一次重要环境会议MEPC75上提交给国际海事组织IMO,旨在帮助该组织实现其碳减排目标。(注:即相较于2008年,IMO规定到2030年,每一运输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到2050年减少70%。同时,到2050年,与2008年相比,总排放量每年减少50%,并将逐步朝着零碳目标迈进。)
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该提案联合体表示,国际海上运输承担了全球贸易90%的运输任务,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为了实现《巴黎协定》中的相关目标,快速实现脱碳是至关重要的——对国际航运来讲也是如此。而作为航运业的全球监管机构,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负责监管国际航运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该份联合声明中介绍到,要实现IMO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需要开发出新的零碳排放技术和推进系统,如绿色氢、氨、燃料电池以及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合成燃料等。
然而这些技术目前并没有在大型商船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尤其是没有在那些跨大洋航行的船舶上得到应用。
该份声明补充称:“根据本提案,在10年间获得的50亿美元核心基金,对于加快航运业脱碳所需的研发工作,以及推动最早2030年部署具有商业可行性的零碳船舶,是至关重要的。”
该船东组织团体希望在2023年之前建立该基金。
具体实施方案
信德海事网了解到,根据该提案,提议建立一个国际海事研究与发展委员会(简称国际海事研发会,IMRB),定位为一个由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监管的非政府研发组织。船东或租船人将把征税款存入一个名为国际温室气体研究与发展基金(IMRF)的组织运营的账户。
IMRF将由IMRB管理,而IMRB会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一个监督机构下工作,并由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指导研究项目
IMRB的资金将由全球航运公司提供,具体而言,其研发经费通过对全球航运公司(船东或租船人)的船舶每吨海运燃料强制征收2美元的方式来实现。
航运公司需要根据其燃油交付单BDN支付相关费用,并每年提交船旗国以获得相关证书。
该组织联合体粗略计算,每年全球航运业消耗大约2.5亿吨燃料,每吨征收2美元,这意味着将在10年内能产生约50亿美元的核心资金。根据该联合声明,“虽然研发项目及其资金是由主要的多家国际船东组织发起的,但也欢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以便迅速建立一个全球基金,我们相信,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愿意出资,这可能为研发创造大量额外资金。”
据信德海事网了解,该船东组织联合体提出设立该全球基金的提议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行动,比如欧盟最近就宣布,希望将航运纳入欧洲排放交易计划。这些船东组织表示,“(欧盟的)这些计划有可能造成航运市场的区域失衡。”
事实上,过去也曾有过类似的基金发展计划的讨论,但这是第一次列出了详细实施方案并打算递交到IMO的一项提案。
事实上,关于碳减排方面,虽然IMO制定了比较宏伟的目标。但是其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此前船东们一直担心,推动脱碳可能可能带来碳税。而本次由上述船东组织主动提交了相关议案,这样看来本次各船东组织提议的定价水平似乎不会损害船东的资产负债表。
此外,与复杂的排放交易计划相比,单纯通过征税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还是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
但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IMO是否有能力管理这样一个基金,并确保资金被公平地投资在有价值的项目上。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制度设计。
不久前,信德海事网对国际船级社协会轮值主席,印度船级社主席Arun Sharm进行了一次专访。在访问中,Sharma就像信德海事网介绍到,IMO更多的是被船旗国所控制,IMO自身并不产生法律法规,IMO只是做了全球社区(IMO成员国)想让他做的事情。实际上在我们与IMO的交谈中了解到,船东们同样也在推动一些法规的前进。( 专访IACS主席:从轮机员到航运高管,数字化正改变航运业 )
ICS主席Esben Poulsson表示, “支持这项提案的行业协会联盟团体正显示出真正的领导力。航运业必须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应对IMO设定的雄心勃勃的挑战。因此,如果我们要开发驱动第四次推进革命的技术,创新就至关重要。这一提议简单、可靠、也可行,我们希望各国政府支持这一大胆举措。”
ICS秘书长Guy Platten表示, “我们不能把解决气候危机的重任留给别人。我们也不会要求别人来决定航运业的未来。我们应承担我们的责任,请求世界各国政府支持我们所做的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内容和图片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media@xindemarine.com
12-21 来源:张恩瑜 船舶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08-19 来源:连云港海事
04-03 来源: China PSC
04-12 来源:丁一文 邹 婕 世界海运
08-04 来源: 国际海事研究中心
06-18 来源:连云港海事
03-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18 来源:张云嵩、严青 造船技术与海洋平台
03-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6 来源:林新通 世界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