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已在江南造船厂工作三十多年的总工程师胡可一的“朋友圈”,会发现他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分享的不是晦涩难懂的技术贴,就是装备制造行业的业内动态。
胡可一对所在专业和行业的这份坚守,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得到延续。作为连任委员,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中,他的关注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岛屿,另一个是海洋。
抓住崇明生态岛先行先试的机遇
“岛屿”是指崇明岛。自从江南造船厂迁址到长兴岛以后,胡可一愈发感觉到岛屿对于上海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上海生态屏障的崇明岛。”胡可一说。
2016年11月,市委审议通过《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同年12月,市政府印发《“十三五”规划》,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大意义,举全市之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目前,崇明生态基础框架初步形成,已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发优势,在全市生态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上海应该抓住崇明生态岛先行先试的机遇,注重可复制、可推广政策经验的固化。”胡可一建议,要支持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成为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试验区,并从立法、政策等层面支持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嵌入先行先试的重大功能。
“海洋”是指海洋产业。胡可一把关注点放在如何立足于海洋经济全产业链,促进海洋配套产业的均衡发展。
对船舶企业而言,假如局限于造船这个传统的概念,在现阶段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能够延伸到产业链上的不同领域,如向物流等领域进行拓展,那么企业就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船企普遍存在高端产品竞争力不强、创新驱动不足、创新模式属追随型而非引领型等软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胡可一建议鼓励造船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和流程革新,特别是要聚焦优秀节能环保船型、高技术复杂船型的研发创新,并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设施条件,选准突破口,变全能为专业,在某一细分船型领域做“精”做“专”,形成品牌效应。
另外,船舶工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装备制造业本身属于离散型行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资产重、利润薄、成本高,企业多数处于比较艰难的发展状态。胡可一建议,最重要的是要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相关部门应该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分析其所面临的困难、市场和竞争力等短板,再在政策上对这些短板进行弥补。
由于高端船舶涉及的专业技术和标准种类繁多,一般企业无法覆盖。可以说,我国船海企业最大问题是创新引领和创新驱动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域、跨行业、跨体制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船舶和海工企业还面临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胡可一说,表面上看,产能过剩是之前非理性投资的后果;但实际上,过剩是结构性的,是常规船舶和低端海工产品建造能力的过剩,而并非高技术复杂船型建造能力过剩。胡可一直指,造船产能过剩的问题由来已久,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
胡可一建议在海洋配套产业中注重军民融合的开放式科创平台,致力打造自有品牌的海洋配套装备。对于民企应该逐步降低不尽合理的资质门槛并加大支持力度,使其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军民融合的开放式科创平台。
“师徒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起主要作用
过去五年,“工匠精神”成为胡可一履职的高频词。身处制造行业的他一直十分关注传统制造行业工人技能培训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上海即将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背景下, 接下来的新一届任期,他也将持续关注相关议题。
“现在大家有种感觉,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都比以前好,而靠人工的产品却比以前差。” 胡可一说。人工产品的质量之所以得不到保证,除了技能人才的稀缺,最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工人缺少专注、专业精神”,而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系统培训、实际操作、责任心的培养来解决。
上海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也基本形成。但总体上看,企业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从社会氛围看,“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与以往相比,当前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正在不断浓厚。2021年,上海也将举办世界技能大赛。胡可一认为,这将有助于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人树立“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从而进一步打造“中国制造”品牌,塑造“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制造业领域依然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受限于自身制造形式,不可能全面用机械来进行生产,这就凸显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当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比赛型选手,胡可一建议,还应该注重提高装备制造业工人技能培训水平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并对他们的整体职业生涯提供顶层设计与全程规划。他指出,还可以组织技能大赛选手走进相关企业进行示范交流,发挥明星效应,提升青年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
其实,企业中日渐式微的“师徒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能起到主要作用。胡可一认为,“很多制造业的一线工人,在进入企业前接受的多是比较初级的公共教育,没有受过职业教育,这就需要完善师徒体制。”他建议,还可以在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营造崇尚技术技能的氛围和以点带面的“师徒环境”。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1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4-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06-2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9 来源: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资讯平台
12-10 来源:船之友 作者验船师袁晓东
10-15 来源:中远海运
03-30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04 来源:信德海事网 刘云婷
01-22 来源:信德海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