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抵达:挪威军舰被油轮撞沉,中国造浮吊船前往打捞!
前段时间,挪威一艘宙斯盾护卫舰在完成北约演习后,返港途中撞上了迎面驶来的11万吨级油轮,造成军舰严重受损,不得不抢滩搁浅。但由于事后挪威方面抢救措施不力,使得本来已经搁浅的军舰再次下滑,逐渐滑入海中最终沉没。
挪威在开战事故调查的同时,请来了一艘中国制造的大型浮吊船进行打捞救援。近日挪威新闻报道,这艘远道而来的“拉姆比兹”号浮吊船终于抵达军舰沉没海域,开始了打捞作业。
“拉姆比兹”号来自于比利时的一家海上打捞公司,但是却是由中国江苏启东一家船厂开工建造,后来在厦门舾装完毕交付外国客户的纯粹中国血统的海上基建狂魔。
根据挪威网站报道,这艘浮吊船长108.00米,宽50.90米,航速7节,船员78人。船上拥有2台起重重量分别达到2000吨的起重机,总装机容量10450千瓦。这样该船的额定起重能力可以达到4000吨,另外还拥有额外的3000吨起重余度。
除了起重能力出色外,该船还能够兼顾深海作业和浅水作业,是全海域海上工程建设的有力帮手。该船从2015年1月29日签署建造合同,2017年春季由中国交付外国船东,主要用于完成海上油气探测设备安装、拆卸、保障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等任务。
当然,这家比利时公司的老本行就是海上救捞,所以这次来打捞挪威沉没护卫舰也是理所当然。由于该船两台塔吊同时作业,可以平稳地吊起沉船。如果是单塔吊船的话,就要两艘船同时作业。
挪威国内对这艘起吊船寄以厚望,挪威海军的意思是将该船打捞起来后送入船厂维修,最终希望能够使其重新服役。毕竟这艘军舰造价相当于挪威海军一年的军费,而且整个挪威海军也就只有5艘,不到万不得已确实不会放弃。
不过对于今后要在这艘“沉船”上工作的水兵来说,心理阴影一定不小。
不过,对于中国制造的这些海上基建狂魔家族来说,“拉姆比兹”号浮吊船确实只能够算是小字辈。
中国目前建造的最大单吊浮吊船一台吊车的起重能力就达到7500吨,可以将7000吨的埃菲尔铁塔吊起来。而中国目前还在设计建造起重能力达到2万吨的浮吊船,真可谓是海上大力士!
挪威护卫舰沉船事故报告 船员错把油轮当“静止的地面物体”
29日,调查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挪威护卫舰“黑尔格英斯塔号”沉船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报告称,多种原因造成了此次事故的发生及最终的沉没,其中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船员错把邮轮当成了静止的地面物体。

美国《防务新闻》30日报道称,29日发布的初步报告表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舰桥上的船员对油轮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但最终沉没则是由过多的进水造成的。
挪威事故调查委员会认为,该船的水密船舱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并质疑制造该船的西班牙纳万提亚船厂(Navantia)制造的其他船舰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报告称:“不能排除纳万提亚制造的其他类似设计,或运用该设计理念的船舰也存在同样问题的可能性。挪威事故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一初步调查结果并不符合南森级护卫舰所需达到的安全性标准。”
但据报道,纳万提亚船厂的发言人在发给《防务新闻》的声明中则表示,这份报告“非常初步”,并表示愿意配合调查。“纳万提亚船厂从最初就提出与挪威皇家海军合作,以澄清此次事故的原因,”发言人称,“我们将分析全部可能性,考虑到上述的一些可能性……是经过非常初步的调查得出的结论。”
除了进水问题外,事故发生的起因也令人啼笑皆非。
报道称,凌晨四点左右,英斯塔号与挂有马耳他国旗的“索拉TS”号油轮相撞,当时油轮刚刚从斯图拉工业港驶离。报告称“英斯塔”号在黎明前以17节的速度通过海峡,这一速度远远高于在繁忙的港口附近夜间航行的正常速度。
对此,初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英斯塔号当时舰船上的观察员误将油轮当成了“地面物体”。“索拉TS”号上的甲板照明灯光掩盖了它的导航灯,甚至在“索拉TS”号离开码头开始航行后它的灯光也几乎没有移动变化。
报道称,在碰撞发生的6分钟前,“索拉TS”号油轮还曾联系“英斯塔”号,并通知其改变航线。但“英斯塔”号上的船员则认为是其航道上的其他船舰传来的消息,并仍旧相信“索拉TS”号是一个静止的地面物体。等到“英斯塔”号发现这个“地面物体”其实是一艘油轮并试图躲避时,一切都太晚了。
资料来源:搜狐号虹摄库尔斯克,环球网
信德海事网新闻订阅免费为您提供优质新闻资讯!点击此处订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信德海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