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到2060年使中国实现碳中和。这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中国此次决定势必会要求能源转型,从而对能源运输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
碳中和愈演愈热,而它也是全球各国为缓解气候变化所能够做出的唯一的努力。除了中国以外,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也份份开展了举国脱碳的行动。欧盟正在完善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并承诺根据其绿色交易政策,到2030年将欧盟排放量削减55%,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于全球第二大CO2排放国,美国,来说,该国将在特朗普的领导下于11月退出巴黎协定。如果特朗普连任,该国的碳中和进展很可能会倒退。但尽管如此,美国的一些州仍在致力于环境保护,例如加利福尼亚州打算在2045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在过去的两年中,随着公众对削减排放量的呼声越来越大,全球供应链及工业部门都开始限制排放量,承诺实现碳中和。仅在今年,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例如壳牌、BP和Equinor,宣布了他们的能源过渡目标,并将投资主要转向可再生能源。
航运业也见证了向氢和海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的转变。最近Scorpio透露将计划建造大型风力涡轮机安装船。与此同时,他将彻底推出干散装市场。(突然!美国上市大船东准备退出干散市场,转战这块航运市场!)
这一决定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持
北京政府的承诺要求中国迅速制定、实施和转变大量的政策,以平稳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期待那令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中国速度!
中国已成为减排技术的制造大国和可再生能源的世界领导者。在过去五年中,中国为支持太阳能和风能项目进行了大量投资。
一方面,中国在海上风电领域大步向前,并有望取代英国的海上风电产业。Rystad Energy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沿海水域的装机容量方面已显示出稳定增长,2019年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增长了23%,达到约2GW,其中包括海上9个完全投产的风电场和岸边530多台风机。
Rystad预计,中国今年的新装机容量可能翻倍至4 GW,到2021年将达到近7 GW。
此外,中国三大国有石油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也正在寻求多元化,发展风能和氢能。
吉布森的高级分析师David Bull在最新版的《吉布森油轮市场报告》中写道:“零排放之路将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干预,新法规、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替代燃料补贴以及更严格的管理规范都需要抓手开始准备。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新的法规都不可避免地波及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
5万亿美元的投资
Wood Mackenzie的最新分析显示,中国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需要超过5万亿美元的投资。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表示,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达到CO2排放峰值。如果中国要通过经济转型来实现减排目标,则需要尽快开始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
Wood Mackenzie亚太区负责人、市场与转型研究部的代表Prakash Sharma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90%为碳氢化合物,每年产生超过100亿吨CO2,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完成2060年目标绝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我们的加速能源转型(AET-2)情景中,如果中国要做到“排放量即将达到峰值并进入一个快速下降的时期,2050年后有望实现零排放”,就需要使用将交通、供热和工业大规模电气化并且部署碳捕集的使用和储存(CCUS)等多项手段。”
Wood Mackenzie估计,如果中国要实现其目标,2050年与2020年相比,太阳能,风能和存储能量总量必须增加11倍,达到5,040吉瓦;燃煤发电量减少一半,而天然气的使用量则保持在与2019年相同的水平;总发电量将比当前水平扩大近2.5倍,达到18,835太瓦小时(TWh)。为支持向低碳替代能源的过渡,预计中国将发放大量的政府补贴和碳价支持。到2030年,中国的碳价支持将达到每吨109美元。
对航运的影响
在航运业,全球趋势主要由中国的发展趋势主导,因为中国的政策变化往往会影响航运市场的供求关系,乃至影响整个行业的前景。
Bull 表示,目前,中国煤炭消费约占全球的52%,石油占14%,天然气占8%。如果中国要减少这些燃料的消费,那么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的贸易和运输都会受到重大影响。”这也将影响中国的各炼油厂的运营和进口量,炼油行业不得不适应新环境。但它们目前的基础设施能否实现这一点,尚待确定。”
吉布森预测,随着石油需求增长减缓,这个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的气候目标将对全球油轮市场产生影响。
那么到时候油轮就需要寻找其他地方的需求,其中一些可能甚至将是非常规的。
DNV GL的ETO,Sverre Alvik认为,中国的此次能源转型可能会严重影响油轮行业。
Alvik说:“对于石油来说,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或许意味着未来十年其石油进口量会继续增加,但到2030年之后,将会发生断崖式下降。”
“对于煤炭而言,中国的煤炭来源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来自于进口,因此就短期和中期而言,更为重要的决定应该是中国是否在国内生产煤炭。长期来看,碳中和意味着煤炭消费量占比将非常小,煤炭进口量则更是微不足道。”
DNV GL估计,中国可能在2030年之前开始减少煤炭进口。
不过,Alvik解释说,向碳中和迈进表示,未来15-20年,中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将会增加。但不久之后天然气的消费也将开始减少。
吉布森认为,中国石化已经将重点放在生产氢气上面,氢、氨和甲醇等替代燃料很可能成为未来的能源需求增长领域。
Bull说:“中国未来40年的转型将影响航运业的方方面面,从船用燃料一直到船舶设计。而所有这些都旨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当被问及氢气和氨水的进口对中国船东来说是否是一个潜在的商机时,Alvik解释说:“很难说氢将是中国国内生产还是进口,但氢的运输通常很昂贵并且对技术的要求极高。”
“如果氨在争夺零碳燃料的竞赛中获胜,那将是一个有趣的商品。但请记住,其数量永远不会接近当今石油和石油产品的数量。可再生能源需求肯定会很大,尽管疫情已经证明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并且可能增加本地生产的需求,但中国一定是生产可再生能源的一个主要阵地,也就是说中国最终甚至可能会出口。”
“通常来说,电能形式的能源更多是由本地生产,在航运方面的贸易机会相对较少。”
12-21 来源:张恩瑜 船舶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08-19 来源:连云港海事
04-03 来源: China PSC
04-12 来源:丁一文 邹 婕 世界海运
08-04 来源: 国际海事研究中心
06-18 来源:连云港海事
03-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18 来源:张云嵩、严青 造船技术与海洋平台
03-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6 来源:林新通 世界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