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开幕。中国船级社于论坛召开之际发布了一项重要成果《航运低碳发展展望2021》,从国际航运减排路线/政策动向、融合能效技术/燃料/动力装置及碳捕捉与一体的船舶减排举措,到技术挑战/经济考量下产业链协同联动三个维度深度剖析航运绿色低碳变革系统工程 。报告维度宏广、干货满满,本文摘取部分精要助您迅速get低碳零碳背景下的航运前景。
01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减排动向
未来航运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将在把将技术措施、营运措施和市场机制融为一体的“燃料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限制”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联合要求下构建。
目前IMO已经基本完成短期措施的制定,包括短期技术性措施和国家行动计划等政治性措施,同时也已开启制定燃料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导则和市场机制方案以促进替代燃料使用等中长期措施的制定。
IMO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目标的调整,将是各相关方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导权、确保技术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又一场角力。初步战略的修订将对航运业产生巨大影响。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区域性立法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2021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一揽子立法与政策提案(“Fit for 55”),其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提案要求参与碳市场的航运企业每年按照其实际排放量清缴碳配额,否则面临罚款、滞留、驱逐、禁入等处罚。“欧盟海运燃料(FuelEU Maritime)条例”提案将限制适用范围内的航运船舶温室气体强度(GHG),并强制在港船舶使用岸电或零排放技术。这些提案如获通过,赴欧航运运输成本和公司的管理成本将大幅增加,并将影响船东对新造船的选择和船用燃料生产供应环节,对整个船用能源价值链产生颠覆性的深远影响。
02 国内航运碳减排方向
面向碳达峰目标,国内船舶碳减排路径应以“节约优先”为导向,加强船舶通过应用能效措施实现节能减排,并重点推进LNG燃料和电池动力的应用。
面向碳中和目标,总体上应遵循“安全降碳”原则,针对氢、氨等零碳燃料开展一定规模的试点应用,建立技术储备,积累风险防范经验,为碳中和目标下安全降碳路径奠定基础。
03 探索中前进的减排技术路径
能效技术需求将贯穿始终
降低船舶阻力、提高推进装置等技术能效措施具有相对较高的减排潜力,但投资成本高,应用对象主要是新造船,且不同技术能效措施使用的船型也存在差异。
航速优化、货物操作优化、设备管理优化等营运能效措施无需较大的系统设备投资,更利于企业选择。
两种措施的碳减排潜力难以满足中长期减排目标,但从减少燃料消耗及提高经济性角度出发,能效技术需求将贯穿始终。
清洁燃料担当C位
当前优选的船用清洁燃料依次为LNG、甲醇、生物柴油、氢和氨燃料。未来随着绿色燃料制备技术和清洁燃料船上应用技术的逐步成熟,绿色甲醇预计将超过LNG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清洁燃料。待技术逐步成熟和产业链配套逐步完善,各项成本进一步降低,绿氢和绿氨的潜力逐步释放,预计将被大规模推广应用。
动力装置与系统多元化
载重吨位大、航程长的船舶,靠港频次低、燃料加注相对不便,需要能量密度高的燃料和功率较大的动力装置,适用的清洁燃料主要为LNG、甲醇和氨燃料,相应的动力装置和系统为内燃机和燃料电池;
载重吨位小、航程短的船舶,靠港频次高、燃料加注相对方便,对燃料能量密度和动力装置的功率要求低,适用的清洁燃料主要为LNG、氢燃料,相应的动力装置和系统主要为内燃机、锂电池和燃料电池。
此外,需对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保持高度关注,一旦该技术在船舶上得到成熟应用,将会对航运业低碳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04减排当下与未来
航运业需要加速实现碳减排的方向已经非常确定,时间表有可能比原计划提前,减排强度也会更高。路径方面,技术手段从能效提升转向清洁替代燃料的方向也已经基本确定。但各方在国际航运减排目标和路径方面的观点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分歧,使航运业通向净零排放的道路上充满不确定性。
低碳和零碳燃料的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是规模化应用和实现减碳目标的瓶颈问题。替代燃料多数具有更易燃爆、生物毒性、材料兼容性有特殊要求等特点,部分燃料还需要低温甚至极低温度维护系统储存,这些都对燃料的安全加注、储存、使用等构成挑战。
低碳和零碳替代燃料在燃料特性、经济性、可获得性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决定了其最佳应用场景将有较大不同,对远洋、近海、近岸和内河航运而言,不存在赢者通吃的单一解决方案。
清洁燃料在生产规模、制备成本、挤占载货空间等方面对运营收益和盈利形成挑战,将成为航运脱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航运业要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产业链上各相关方协同联动,密切关注法规制定动向,积极贡献观点和解决方案,使得目标和配套措施既有雄心又可持续;也需要各国家和地区秉承“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法规制定、市场机制构建等方面协调立场,明确目标和路径,紧密配合,步调一致,携手实现航运业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宏大目标和美好愿景。
12-21 来源:张恩瑜 船舶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08-19 来源:连云港海事
04-03 来源: China PSC
04-12 来源:丁一文 邹 婕 世界海运
08-04 来源: 国际海事研究中心
06-18 来源:连云港海事
03-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18 来源:张云嵩、严青 造船技术与海洋平台
03-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6 来源:林新通 世界海运